致中和

时间:2024-06-02 10:59:16    |    浏览:943    |   

摘要: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


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

如果你去找一下中庸里这个段落的翻译,一般能找到的,都是这样的:

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,可以称之为“中”;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,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,可以称之为“和”。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,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。达到了中和,天地就会各安其位,万物便生长发育了。

这翻译其实不能说是错的,字面上讲,喜怒哀乐,在合适恰当的程度发生出来,可以称之为和,这当然是没问题的。

但为什么喜怒哀乐,情绪得到恰当的发生了,就可以跳跃到了天地万物,各安其位?

这个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,和后文中的,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 道并行而不行悖,是相关联的。

喜怒哀乐恰到好处,就可以让天下如此和谐吗?

这说得通吗?

说不通。

说不通,就是翻译错了。

其实,这里是古文一个非常常用的手法,类似的手法,在《紫微斗数全书》的数格一文里,也用到过,数格一文里,用紫府代替了星曜,并非讲的是紫府两颗星而已。

而这里喜怒哀乐,同样,也不是仅仅指的喜怒哀乐。

喜怒哀乐,在这里,代指的是分类方式。

分类,其实就是格物致知,格就是分类。

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”,这句话应该翻译为,将事物各维度都分类分析准确后,还没有采取应对措施的时候,就叫作中。

为什么分类,就是中呢?

你分类好后,当然不会执着于某一个片面的类别,而是能够看清整个事情的整体,多个类别全部看清楚了,所以你不偏不倚。

人们对于中庸最大的误解,就是把不偏不倚,理解成一个线段的中点。

真的不是这样,如果是这样,这不是太蠢了吗?中庸是让你把一个线段折中吗?

如果是这样,孔子就是蠢蛋,不是圣人了。

中的意思,不偏不倚的意思,是你把事情看清楚了,哦,原来事物的本来面目,是立体的,多维的,你有了这个认识,自然不会局限在某一局促的,狭隘的,执迷的观点里,这才叫中。

有了中之后呢,有了中,就是说,你对事物,有了准确,多维,详实的认识后,你能做什么?

你就可以根据各个维度本身的特性,做出准确的应对。

这就是“发,而皆中节”,中节就像打节拍一样,你对准了节奏,叫中节。

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,这个和是什么意思。一般来讲,我们都理解为和谐。这样说是没错,但这个和谐的意思,是结果上呈现出来是和谐的,结果上解释,这么讲的。

致中和的这个“和”,是“应和”的意思,云从龙,风从虎,相互呼应,相互应和,这叫致中和。

用在紫微里,其实,就是讲的是数格。

“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”

在分类清晰后,对事物的真相有了准确的认识后,就可以采取准确的应对方法。

知道什么东西在什么位置后,就将这个东西,放回它应有的位置,在需要打什么节拍的时候,就打什么节拍。

这样看,是不是就是,“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”

你知道了事情方方面面的详实情况,然后采取相应和的方法,该做什么做什么,让对的人,在对的位置,让对的事,发生在对的时机。

这难道不就是达道吗?

知道去认识真相,并且知道如何对应和,应对,让森罗万象,各归其位,这就是达道啊。

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

致中和,能准确的理解事物各方面不同维度的信息,又对应准确的去应对,让万事万物,都在它最合适的位置上,这样就可以做到,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中庸境界了。

以上,字面上,大家能明白中庸讲的到底是什么了吗?

放在紫微里,其实很容易懂,你知道田宅宫是管房子,财产的,那么,当禄星,宅星进入宅宫的时候,就是最合适的,最得位,对不对?

这就是数格上的上格。全书里也不完全明言,只和你说,禄居财位,堆金积玉。

而这个原理,放在所有的事情上,放在你生活,工作,方方面面,全都是适用的。

需要举例说明吗?

还是你们自己多想想吧。

雪天是已经决定放下教学者身份的人了。有人以为我好为人师,以为我看不惯人,其实不是这样,我不是看不惯,我是看的清楚而已。

我其实已经很疲惫了。

不扯闲话,回到这个原理继续说吧。

学习,工作,哪哪哪,不都需要你有条理的认清事实真相吗?

你认清事实真相后,难道不可以采取最能相应和的方法去对待吗?

比如说你有一头牛,你还有一只鸡,你又有一个牛棚,还有一个鸡窝。

到了晚上,牛和鸡都该回自己休息的地方了。

你能认清事实真相吗?你能让鸡回鸡该回的位置,让牛该回牛的位置吗?

能,对吧,我相信你们的智力,肯定可以的。

这其实就是是真正的大智慧,真正的底层智慧。这就是中庸,这就是易。易,就是容易的意思啊。

易者,简易。

掌握底层智慧的人,能够用这个方法,解决所有的难题,所有的挑战。

你能解决牛回牛棚,鸡回鸡窝的问题,若能真正明白这个原理,并且能主动的去运用,自然也能解决所有的挑战和难题。

所有的难题,无非就是两步,第一步,搞清楚状况,第二步,作出准确应对。

搞清楚状况,谓之中,作出准确应和,谓之和。

致中和,你就能解决一切烦恼。

要我说,这就像心经一样,能度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
心经是直达本质,而中庸,其实有点像大行菩萨,通过行动解决烦恼,那么自然也没有烦恼了,这当然也是一条大道啊。

我觉得,这可能更适合,永远希望鱼和熊掌兼得,贪得无厌的人类啊。

中庸是什么,中庸讲的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鱼和熊掌为什么一定不能兼得呢?如果你非要让厨师,把鱼和熊掌装一个盘子里,厨师肯定说,不行不行。

那么,我只要分两个盘子装,都给我端上来不就可以了吗?

大行,一念一切悉皆圆。

一切皆可圆,那么两全其美有何不可呢?

贪婪的人们啊,冷却一下发热的头脑和无耻的私欲,先拾起古书里苦口婆心的中庸智慧吧,不要歪曲的去理解,它将帮助你得到一切。

一切终将圆满,也能帮助你到达那个彼岸。

或者可以说,如果你不去理解中庸,也就是说,你不去正确的看清真相,又不肯正确的去根据事实真相,作出合适的应对,你就什么也做不好。修行也会误入岐途的。

无论做什么事,你都需要判断是非,需要清晰的头脑啊。

易确实是如同鸡回鸡窝,牛回牛棚一样的简易。

而愚蠢的人们啊,却总是一而再,再而三的回避事实,回避真相,我真的不明白,人们到底在做什么,在执迷什么,在瞎忙和什么。

或许,喜怒哀乐之未发这一段,在现代人看来,是有那么点阅读障碍,以至于那么多学中文的专家学者都没有一个人可以讲出准确的意思。

在古代难道他们也看不懂吗?

他们怎么会看不懂呢,他们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啊?我看B站上复旦什么的教授,一本正经的讲易经,讲中庸,讲天地位焉是什么意思,说天地位焉,就是君君臣臣,皇帝就是皇帝,臣子就是臣子,这个叫天地位焉。

你说他们看不懂?他们看不懂的话,能在准确的原文意思上,然后进一步的歪曲吗?

把事情都应该在它合适的位置上,歪曲成,皇帝应该永远是皇帝,百姓永远是百姓吗?

所以问题出在哪啊?

问题出在,不是智慧离人们太远,是人们不诚实啊。

这也是为什么,《大学》里反复强调,诚则明,明则诚。而《中庸》里,又反复强调慎独。还要反复的讲,要日三省吾身呢?

人们总是以为,不诚实可以给自己带来眼前的好处,其实却不知道,不诚实其实是一个无底的深渊,只会让谎言欺骗谎言,最终完全迷失,远离了真相,堕入无边无际的无明中,丧失了人类该有的正常理智,无法作出准确的应和,不相害成了一种理想,而相害成了一种常态。

就像古代的皇帝,希望利用歪曲中庸来让自己千秋万代,永远奴役百姓,然而后来不都是被改朝换代了吗?有什么用呢?

就像不断的改朝换代,稍歇又起的战争一样,人们不断的伤害身边的人,伤害同类。而每个人,自己的身心内部,也是相互的伤害着,挤兑着,争夺着。

因为不诚实导致认不清真相,而认不清真相,就会总是把东西放在错误的位置上,所以,人们才总是才生活在无穷无尽的逼迫之中,一直在痛苦的挣扎啊。

有人问我,具体应该怎么做呢?

每个人都有自己面对的问题,挑战,障碍。

无非就是,第一步,先认清现实状况,反复印证,反省,推理,把现实状况理清楚。

通过不同的角度,不同的维度去分类别,去换角度思考,观察,印证。

如果错了,就是错了。

我当时学紫微,十几年的功夫,就是得出一个结论,我之前学的所有的东西,全是错误的。

这么残酷的结论,要接受时,也得接受。

诚实的去面对,都终将能找到正确的答案。

而试图去欺瞒别人,别人或许一时会吃你点小亏,但真正的大亏,让你找不到正确的真相的这个大亏,肯定是你自己得吞下去的。

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人读紫微全书,是不认得数格这两个字吗?是不认识身宫这两个字吗?一定要等到我老宁雪天那么痛苦的走完所有的弯路,然后才一点点搞出来。

其实就是不肯诚实的去面对自己的水平,眼睛里盯着的是怎么出名,怎么去忽悠别人,怎么会学得进去的呢?

哪怕我现在把很多真的东西掏出来,明讲了,可你看看这些人有的人学了去,有的人偷了去,他们又在做什么呢?

抱歉,又说远了。

第一步是认清现实。

第二步,就是根据准确的情报信息,作出最合适的应对。

你知道牛棚是什么,你也得知道牛是什么。

然后只是把牛领回牛棚。

小事情可以先这么练习起来,慢慢的,这个思维习惯起来了,你的心态会更加平和,稳定,有耐心。

而你的能力也会不断的提高。

心性和能力的同时提高,这就是中庸真正希望能够教给人们的东西。

中庸,希望教给人们的,是智慧,和无私。

中,就是一种无私。能够掌控大局者,是不会偏倚于某一个小的类别的。

和,就是行事的智慧,总是适合准确的应对。

中庸为什么难啊, 因为人们完全就是中庸的反义词啊。

要教会愚蠢和自私的人,智慧和无私,这意味着,要教导中庸,是要逆着万千万亿人的惯性啊。

所以呢,中庸里讲,半途而废,吾弗能矣,循世不见,而不悔。

要我放弃努力半途而废,我是做不到的,而我不被世人理解,只能隐居闭关,我也丝毫不会悔恨。

我确实没有悔恨,隐居,避世也挺好的,其实我一点都不喜欢被一群人盯着,甚至是怀着恶意的盯着。性格上讲,我是很喜欢这样隐居的生活。

我是放下教学者的身份了,我现在也看不到任何可以拉住这股惯性的希望,但我仍然是乐观的。

暂且放下,不是放弃,我仍然心怀欣喜。

就像孩子总会长大,希望一直都在。

怀着这样的心情,我漫步星际,自在远行。


标签:中庸 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