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格”,焊死圣人的棺材板

时间:2024-06-22 11:29:09    |    浏览:1021    |   

摘要:归类后,牛回牛棚,鸡回鸡窝。


《大学》里说,“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。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。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致知在格物。”

这段话,最后落在了格物二字上。

我们都听过,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。当年王阳明大概看出来了,《大学》是一本指导做人 的手册,格物二字,是读明白《大学》的钥匙。

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,王阳明格竹子没格出什么名堂来,倒是格感冒了。

这个人类迷惑行为,告诉了我们一个时间节点。

也就是说,至少在王阳明的时代里,人们已经完全不明白格物到底是什么意思了。如果当时他能找到人问,或者有书里能讲明白,格的意思是分类,王阳明就不会在雪天里对着竹子一顿猛格了。

《大学》是一本实操手册是没错的,而知行合一也是没有错的,要怪,就只能怪把格字解释成穷至物理的朱熹了。

把格物翻译成穷其理,穷至物理,这说是说的通的。

既然说的通,那么照着穷其理去操作,对着竹子就是一顿猛格的王阳明为什么啥也没格出来呢。

没格出来,就是经实践验证,这个看似说的通的解释,是错的,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。

格物,雪天的理解是,格,就是格子的意思,就是归类的意思。

格物就是把事情分类,整齐的装各自类别的格子里。

这样看,格物,就完全可以实操了。

比如说,可以把牛和牛棚归于牛有关的事物一类,把鸡和鸡窝归于鸡有关的事物一类。

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吧,他怕后来有朱熹这样的人搞不懂,搞不明白格就是分类的意思,所以他开篇就用分类,给大家举了个例子。

他说,喜怒哀乐,我们来格这个吧。

把喜怒哀乐,分成四格,就叫中。而分好之后,气氛到位了,该哭就哭,该笑就笑,叫做和。

多么精彩的讲解呀。

朱熹楞是没看懂,他说,节,什么节,喜怒哀乐要节制啊,要节制啊。

经他这么一搞,好了,搞清状况,准确应对的意思,变成了中国人要节制啊。

变成了有话别说全,变成了不要做出头鸟,变成了遇事忍三分,致中和的和,也变成了和稀泥。诚则明,明则诚就更不知道丢哪去了。

中国人从此后都经常面无表情的,而子思的教学也白费了。

圣人的棺材板,刚开始只是钉了几个钉子,这一搞,直接焊死了。

后来所有的学说其实都不必看了,全掉沟里去了。

我在想,如果当时子思举的例子,用牛回牛棚,鸡回鸡窝来讲,会不会好懂一些。或许误解更大了,王阳明可能就真的回农村养鸡养牛去了。

“物格而后知至;知至而后意诚;意诚而后心正;心正而后身修;身修而后家齐;家齐而后国治;国治而后天下平。”

把事情分类分好后,你就搞清楚状况了。

搞清楚状况后,为什么会意诚呢?书里给出的解释是慎独,勿自欺也。

如果不分类,世界是一片混乱的, 混水摸鱼,自欺欺人。

而分类清楚了呢,一切都是一目了然,自然就不会想着混水摸鱼了,大家都看着呢,要脸,这就是意诚。所以说,知至而后意诚。

意诚而后心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。所以孟子讲,浩然正气,这都是一脉相承的。

这么多年过去了。或许是我井底之蛙,书读的太少,我没看到有人像我一样去解释易,解释大学,解释中庸。

我都不敢相信世界是这么一个大乌龙,你说现在人读不懂古文也算了,朱熹王阳明你们这些浓眉大眼的古人也读不懂吗?

当时,我讲身宫,讲数格时,也没有人和我一样的去理解紫微,人们恐惧,妒忌,攻击,诽谤,背叛,偷盗,还嘲笑我总是那么孤独。

说起来,紫微斗数讲易理,讲大学中庸,还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具。

十二宫就是十二个分类的格子,正是格物。

而中间写上你的大名,就是不偏不会倚,不归于任何一类,又说明整个盘都是你的,这就是中。

而这平常不过的事情,就是庸。

推断盘,正是用的归类,应和的技术,这就是和。

算对算错,不骗人,不骗自己,如实的将命盘和现实一一对应,这就是诚。

教会人们,通过分类,学明白紫微,懂得易理,通过实践印证从而真心明白,懂得意诚,心正,做一个聪明睿知,宽裕温柔的人。

我原先是这样想的。

我可耻的失败了。

我退隐江湖也有好几年,前阵子听说现在观星殿技术已经是紫微圈的主流了,要是《大学》,《中庸》也能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就好了。

若是当年,朱熹,王阳明他们能明白格物,明白喜怒哀乐是什么意思。

或许现在的世界,《大学》,《中庸》真的会成为主流吧,那么现在的世界,应该就是书里说的,“天下平”吧。中国人也不会像现在这般失去文化自信,这般迷茫吧。

而以易,以诚来开启智力的人类,会把科学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度吧。

在古代很长时间里,中国一直是全世界仰视的对象,只要那时中国举出现成的《大学》,《中庸》,不要曲解。

人类肯定会非常愿意追随,愿意认同,愿意一起学习。确实是对的东西,确实没有欺骗,确实美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学呢。

从归类这么简单的东西开始学起,谁都能入手实操。

归类后,牛回牛棚,鸡回鸡窝。

不是把牛和鸡关在一起,牛就不会不小心踩到鸡,这样,就少了牛和鸡的冲突。

这其实就是中庸里讲的,万物并育而不相害。当人们的普遍共识里,真的懂的这个道理的时候。也许世界真的会和平吧。

实际上,人类的很多冲突,就是分类时,类别看少了。维度看少了,就有了冲突,放在高一个维度看,冲突根本就是不存在的。

而最重要的是,当人类都从根本上认同同一种文化的时候,根源上就消除了冲突,因为那时,人类就是同类了啊。

如果当初……

人们放下导弹,一起读书。


标签:中庸 转载请注明出处。